22日下午,家住淘金家园的李姨接孙女放学时蓦地发现,先烈中路太和岗边上施工多年的“围蔽圈”不知何时已拆掉外墙,一幢崭新的“连体别墅”映入眼帘。“看来是要通电了”,对这幢新“别墅”,快70岁的李姨十分熟稔,“看着它被吵吵嚷嚷10多年,终于尘埃落定了”。
数公里外,广州供电局基建项目管理团队的一干工程师,也在电脑前加紧对这个变电站做3D模拟运行数据监测,为其即将投产送电做准备。
上世纪末,越秀区作为广州老城区,用电负荷保持平稳增长,但越秀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于负荷增长,导致变电容量难以满足供电需求。“尤其在区庄、淘金一带,房地产等开发项目密度高,造成供电负荷急骤增长。”冯庆燎回忆。
2000年,广州供电局开始选址。按科学输送电要求,这个变电站站址需要选在太和岗两平方公里范围内,超出这一范围就无法满足负荷区域供电及电网规划要求。
2004年,通过多方论证和协调,广州供电局选定先烈中路太和岗路段拟建永福变电站。
“事实上,从2003年开始就有附近居民对变电站的修建存在抵触情绪。”广州供电局计划部主任助理吴靖介绍。“初期主要存在三种误区,一是变电站造成电磁‘辐射’,二是变电站周围工频磁场致癌,三是选址过于靠近居民区。”
为消除误解,广州供电局成立了10多个工作小组,深入到周边各街道、小区,通过制作宣传册、宣传板、组织现场座谈会等,希望理性引导公众走出认知误区。然而,传统科普宣传收效甚微,2006年,永福变电站的环评工作陷入了僵局。
“只能是亲眼看、亲手摸,才有说服力。”吴靖说,2008年,该局分批邀请公众代表、媒体记者、意见领*、评估专家进入已建成的变电站参观,现场测量变电站相关数值;走进邻近变电站电网员工办公楼、宿舍,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。
“看到测量表上的数字真的吓了一跳,”李姨的儿子就是代表之一,他回忆,“变电站内的工频才50赫兹,而我们的手机信号频率单位是兆兹,也就是说即使有‘辐射’也比我们使用的手机要小得多。”
以“眼见为实”的方式科普,加上媒体的二次传播,让不少居民的态度悄然发生转变,对变电站的建设从恐慌到接受。
2011年,停滞多年的永福变电站项目完成批后公示,进入施工阶段。“这可见科普的威力。”冯庆燎说:“科学的理论、客观的数据比口说一百遍‘无害’都更有说服力。”
政企携手护航电网建设
从开始选址到建成、投产、送电,永福变电站历时超15年。“当中的原因,我们也一直在总结和借鉴。”吴靖表示,广州供电局从中吸取教训,把科普宣传从“事件化”转向了“常态化”。
首先,广州供电局通过搭建展览馆、制作宣传画册向市民免费派送、制作科普微电影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播发等科普电力知识。其次,该局近年来定期组织市民、专家、媒体、意见领*走进变电站、临近变电站的办公楼、员工宿舍等地参观,用实地检测数据说话。再次,广州供电局主要负责人主动上线参与电台、电视台节目互动,线下则走进社区开展现场讲座,以消除公众对变电站的误解。
“民众不了解,只能说明科普不到位,或相关解释缺乏说服力,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漠视民众的意见表达。”吴靖说:“科学所能表达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,比科学更重要的是让民众信服的治理规范。”
吴靖透露,人们对永福变电站的争议,到了后期,周边居民的声音已转向为“先有小区再建变电站的规划不合理”“变电站建成后影响房价”。
科普之余,怎样才能破解变电站“进城难”?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、广州供电局不断总结分析,提出了“规划先行”的法治理念。经多方努力,广州在2010年2月出台办法,在国内将变电站作为房地产配套项目进行建设。“如今,楼盘项目要将变电站写进规划,业主购房时清楚明了,从而避免了冲突。”吴靖说,该办法实施后,该局下辖多个小区变电站顺利建成,居民区变电站建设所带来的许多“邻避问题”顺利化解。
此外,广州供电局会同广州市规划局编制6种22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的标准设计,并纳入到《广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》中,市民一目了然。“近6年就修建了100座变电站,这个速度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。”冯庆燎说。
上一条:变电站和发电厂有什么区别啊?
下一条:电力人员进入变电站工作,要注意哪些事项? |
返回列表 |